[转] 26条有趣的爱情字母法则,你都能做到吗?

羡慕、嫉妒、恨,是近来人们常说的语句之一,嫉妒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攀比、亲情之间的争宠、人际关系的远近等等,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人看见和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油然生出钦佩和敬仰之心,是一种羡慕,如果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或难受、或憎恨,便是一种嫉妒。

在临床咨询中,我常见看到我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嫉妒情绪和行为反应。受嫉妒的折磨,当事者陷入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之中,自己反而不知为什么。

例如,一位护理系的女生S,和自己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不好,谈到她自己入校后关系比较好一个女同学时,她这样说道:“我知道她对我挺好的,处处帮助我,在班里她表现也很好,但不知为什么,我心理就是不舒服。表面上我们是朋友,可是我总是会无缘无故生她的气。”类似这样的情绪她谈了很多…………

其实了解一下S的成长过程,我发现她和我的许多学生求助者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们在早年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都有类似的欠缺。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推崇的都是责备性教育,家长常用的语言里都会有“你看看你,怎么搞的?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你怎么就不如人家某某某考得好呢?”“你这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你看人家某某阿姨的儿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像你……”“你要是比得上人家某某一半,我就省心了”等等、等等。这些说法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了挫折,产生极其强烈的自卑感。还有的孩子受到家长的冷落,看上去父母尽职尽责地劳动和工作,以为赚钱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就进了父母责任了。于是,孩子们在今后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就会暗地里与他人较劲,试图用自己的优秀换来父母(长大了就是重要他人,比如老师、领导)的肯定和关注。他们脆弱地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更是埋下了努力要求自己完美的种子。可是现实生活中达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当看到优秀的人,和比自己强的人,或者自己认为人家比自己强时,心理那种被否认的羞辱感就会涌上心头,激起自己对此人的敌视“恨死你了!”就好像一个人因自己“丑”而嫉恨他人“美”。

S的母亲就是经常责备她不如她的邻居家的女孩成绩好、有出息,所以,S的心理有这样的一些内容:第一,是对母亲的怨恨,因为母亲总是拿别人的好来伤害和否定自己,对她早期正性依恋起到了破坏作用,所以导致早期正性依恋缺损。第二,是对优秀他人的怨恨。当她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的不舒服,实际就是对母亲喜欢的那个邻居家的女孩的投射,母亲总是拿她来打击我。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优秀他人的嫉恨,而实际上还是对母亲曾经用别人的好来否定和伤害自己的一种怨恨。

根据Bowlby的研究,父母同婴幼儿之间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以及婴幼儿对依恋关系的重复体验,形成了婴幼儿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又为婴幼儿提供了与他人和自己交往的行为方式。

正性的依恋意味着忠实、安全、稳定、充满感情的关注和牵连。因此,子女健康成长的要点是安全的、稳定的母子依恋关系。这种关系里还包含孩子在他的父母客体那里逐渐获得了“孩子,你对我很重要、你很棒、你能行”的肯定认可。这在孩子自我认定中决定了孩子将来在人际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主体意象”,从而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孩子如果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在父母那里常常得到的是否定的信息与评价,孩子的内心会形成“我不好,我不如别人”的自我认定,在这种亲子关系里,孩子正常发育所需的安全依恋不复存在,而是依恋的缺损。这种损伤性的亲子关系不仅仅会使一个人埋下怨恨而产生嫉妒,也会因埋下怨恨而产生敌视、对抗心理。因为安全的依恋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而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不是滋生关爱的病态需求,就是滋生出敌意、对抗等防御与攻击行为。

在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感受爱的存在,但其本人又强烈地需求爱,甚至会发展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的神经症性倾向。这种神经症倾向往往以对内苛求自己(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对外苛求别人(敏感地认为他人时时处处威胁自己),自责自恨,妒忌敌对,或是以攻击性语言、攻击性行为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在他的亲人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之中。

Qg620.HAO22。com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长,并且在长大之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父母的就要在精神和心理上很好的去关注孩子,建立安全的、正性的依恋关系!

Qg620.H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