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 存在即合理

因为从事了这份心理工作,最近会抽空上一些心理八卦论坛看看别人发的说说,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年青人会在论坛上发表一些想要放弃生命的想法。抱着这种好奇,我翻看了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关于人类的四大终极目标,了解到其实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本源头。亚隆在《直视骄阳》这本书说到: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很抱歉,也许是一些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但是,找啊找,等啊等,发现他们的最后岁月往往更多的是沉溺在医疗的程序,后事的嘱托,遗产的分割等实际事务上,多少父母临终前对子女的最大抱怨正是在一片哭声和喊声中没有留出一点安静让他们把那些并不具体的人生话语说完。于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着另一个老人,他虽然饱经风霜,但是却能善解人意;他不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使命;他应该很有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心态健康,不会倚老卖老,也不会向他人炫耀他一生所取的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爱和包容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如果继续把这个话题展开,我们可以延申到世界,自我,遗憾,自由,孤独,婚姻,家庭,文化,信仰,原谅和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常常抱怨和抓狂:分不清什么是我自己想做的,什么是别人期望你做的?我也像大多数人那样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还是感觉内心不踏实,拼命向外界索求,即使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也显得浑浑噩噩的。后来经过学习和成长,明白我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拥有怎样的人生,包括死亡,但是这也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勇气,毅力和人生的阅历。

  

qg620。hAo22.cOM

如果用现在最流行的话“活在当下”,很好,我很庆幸能拥有健康的一天,那么: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喝一杯咖啡或者奶茶,看一本喜欢的书或听音乐,或者约一下身边的朋友出来聊天,聊聊最近的生活状态,家庭生活,下午去公园散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和家人一起享用,晚上美美地睡一个好觉。不知道您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来电一起探讨!

 

qg620。h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