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自我

“在婴儿时期,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体验中,而且我们信任它。婴儿饥饿时,他不会怀疑自己的饥饿感,也不会质疑自己是否应该设法获得食物。他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他是一个信任自我的机体。然而,事实上,有时父母或他人对他说:"如果你有那种感受,我就不爱你了。’这样,他体验到的是他应该有的感受,而不是他真正的感受。

在这种程度上,他建立起一个体验着应有感受的自我,只是偶尔充满恐惧地瞥见自己机体真正的体验(这是自我的一部分)。“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卡尔・罗杰斯

 

qG620.haO22。COM

一、我们经常谈的“自我”是什么?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看待他自己的方式是预测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伴随着现实的自我概念,还有一种对外界现实和该个体认为他所处情况的真实的感知。这个自我是个体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自然衍生物。

 

自我,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

 

当我们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时,我们便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我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投射别人态度。自我深层感受出现疏离,无法表达真实内在感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孤独感。

 

qG620.haO22。COM

刚出生的婴儿,是物我不分、主客不分的,在生长过程中,受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的影响,孩子逐渐意识到有一种“他”的东西,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他会开始说“我的……”、“我想要……”等等,这些自我意识刚开始时趋于多变,他们有时感到“快乐”,有时感到“不安全”等等。

 

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不被他人接纳,会慢慢发展出自我意识与真实体验相疏离的状态,带着人格面具,习惯于迎合他人,较少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因为在以往经验中是很少被允许的),如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或者深受这种状态所扰,有被他人控制的感觉,又不知如何设立界限,从而选择逃避,甚至离群索居,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却驱不散内心强烈的孤独感。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而敏感的,所有的感受都是自身本就有的一部分,如果在理性上屏蔽、隔离掉许多感受,那么我们的身心会失去平衡,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如持续地感到孤独、空虚、抑郁等。

 

 

二、找寻真实的自我

 

qG620.haO22。COM

远离人格面具

 

远离那个不真实的自我,远离某种虚假的生存状态。卸下面具往往令人感到恐惧,赤裸裸地暴露真实自我是件可怕的事情。然而,如果恐惧的感受被倾听与关注,恐惧也就变得不那么危险可怕了。

 

远离“应该”、“必须”

 

“我应该让所有人都舒服”,“我应该满足父母对我所有的期待”,“我应该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没人会在意”,“我必须对她百依百顺,否则她会离开我”……

 

如果自我是被重视被喜爱的,我们还会有那么多的“应该”、“必须”吗?

qG620.haO22。COM

 

不再迎合、取悦他人

 

很多人试图通过迎合、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如果他们看见内心的真实自我,得到了心里上的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取悦他人的目标。

 

qG620.haO22。COM

自我信任

 

信任并珍视自己作为一个经验过程中的自我。敢于感受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内部所发现的价值来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逐渐远离那个虚假的存在状态。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防御性,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

 

做到真实自我,这不容易,而且很理想化。我们可能更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感受自己的内在,暂时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并逐渐面对他们。

 

可以在某些使我们感到安全、被接纳的环境(如心理咨询室)和人(任何让你觉得安全信任的人)那里开始,慢慢试着表达自我。在接纳的氛围中,我们的真实感受是被鼓励和支持的,没有评判,没有准则,可以自由地暴露自我。当我们被接纳时,会感到被理解,内心紧设的防备也会逐渐放下,松弛下来,看见真实自我,给自己更多的接纳和关注。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遇到真正理解我们的人,包容我们的任何想法与感受,不忽视、不拒绝、不评判,使我们能够在一些时候卸下人格面具,表达真实自我,该是多美好。如果我们没有这份幸运,也请多关照自己,毕竟,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