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虐第四讲文字稿:施受虐——创伤的内核推动了它的成形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讲施受虐的第四讲。今天的主要内容大概围绕着施受虐是怎么成形展开。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伴随着我们有一个生的欲望,或者说所谓的生的本能,一个驱力驱动我们想要去存活、想要活下来、甚至想要活得更好。但是活得更好是作为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之后的一个想法,那在这之前我们更多的是先要存活下来。而存活的过程,其实相对来讲是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变化,甚至是很多不如意的。从常规的角度来讲,那既然我们有一个深的欲望,我们就去履行它去执行它,我想要什么就去追求,这是一个比较所谓正性逻辑的这么一个发展。在这里有我们上节所讲的本我——猪八戒的特质凸显。

 

      所以求生在我们人的生命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事件,那有的事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在那个当下是不那么容易面对且痛苦的。比如说小时候被抛弃的人。一部分人也许在痛苦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发现这是他的“资源”,所谓“资源”就是,我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样的一些事情,那样的一些被抛弃,在面对分离上有了一些先在的经验,跨越过后表现为在人格上显得更加独立。另一部分人就是没有办法走出来,在他的关系之中在他的生活中情感会被触及到的地方,那个“被抛弃”的痕迹依旧存在并且影响他现有的关系,从而演变成比如害怕进入关系、拒绝亲密等等。换言之,曾经发生“被抛弃”的事件依旧延续至今在他的精神内部对他始终在进行着施虐,他自己作为该事件的受虐方。施受虐并非平白无故就出现,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创伤和情感上的缺乏。

 

     他在情感上意味着停留在曾经被抛弃的痛苦中,从发展的角度来讲,那么就对我们自身形成了一些阻碍,以至于会演变成一些实际的现实困难。它影响我们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情感、工作、婚姻、跟朋友相处等等。其实也可以说,他在没有跨越过去的情况下,它一直都是一个创伤。试想一个人裸露着他的巨大伤口,他会愿意去接触外界吗?接触外界一次便意味着他的伤口会被再次伤到。那有的人采用了麻痹自身感觉的方式去应对,隔离情感做什么都讲理性。有的人采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拒绝与外界有关系,一劳永逸。有的就变得非常情绪化,一件小事都可以让他情绪上崩溃不已。

 

     他们由于曾经缺乏一直没有被满足,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个空的位置,一直渴望想要得到。那就等于说现在他再去面对他的生活的时候,他并不是以当前的生理年纪。就比如说他现在30岁,曾经被妈妈抛弃时6岁,那么他整个人的状态在情感方面可能就会像他曾经在经历被抛弃时6岁的情感状态。明显可以看到的是他的情感由于创伤停滞不前,以渴望一个妈妈的内在无意识去建立关系。如此一来,他实际的年龄和内在情感状态的年龄,有一个显著的不一致或者不和谐产生。可想而知,一个30岁的成人有一个6岁的情感状态,他去谈恋爱,会面临什么样的一些情况?第一种情况,找到与他匹配的内在情感状态都在6岁左右,那么两个人就比较容易玩到一起也比较和谐。第二种找一个“像妈妈”的女人去建立关系,一般找来的也是看似像妈妈实际内在依然是6岁左右的人,毕竟心理年纪已经30岁的人怎么会总是愿意在情感关系中去满足对方?她自己也有她的需要,当男方不能与她完成互换,关系最终走向断裂。

 

     这类情况源自他在早年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感上的缺乏,一直没有去面对,一直被搁置在无意识深处。再遇到类似情况之后,曾经的创伤也会被点燃,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它被点燃,同时以6岁时的反应去重复的面对当下的看似是“挫折”的境遇。创造出一个“果然她还是会离开我”的这么一个处境,引诱对方抛弃他,这就是经典的“无意识重复”。而无意识重复,本质上都是自己在内化了曾经的经历后创造出相似的经历去体会那些痛苦,整个过程是无意识的,凭借着感觉驱使去完成的。

 

     创伤和挫折会影响我们去直观的直接的呈现自己,很外向,或者外放。很积极的那一面,那在那个地方可能。一个六岁情感状态的30岁的成年人,这里只讲他内部未跨越创伤的前提。他去面对情感可能就会退缩、害怕、不相信感情、不相信异性、严重的连非亲密关系的其他人也一并不相信。因为曾经那个抛弃对他来讲过于沉重,他是没有办法,在他当下的这种状态很难去跨越曾经的那个创伤,所以无意识上的重复就像是一个自保的自动化进程,而施受虐又发生得无比的自然,也正是因为过于“自然”,意识不到就成了必然。如果某人跟你说他的前女友们纷纷以出轨为结束关系,这便是了。看似这样总是重复某类关系很痛苦?确实痛苦!其后伴随着享乐。享受痛苦带来的快乐,而这部分享乐的方式非常容易混淆视听,它常常以倒置的方式出现,同时在他内心深处痛苦等同于快乐。

Qg620。haO22.CoM

 

     有的人也并不会只是停留在6岁的情感状态,慢慢的会长大些,那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再次遇到类似被抛弃的事件。比如说他曾经被一群人围堵着,而好朋友害怕被欺负,这个时候他出于自保就退缩了。这种情况下,这个曾经在六岁的时候被妈妈抛弃的小孩儿,他在八岁的时候再次面临一个对他来讲很重要的人在关键时候的这么一个抛弃甚至说背叛,那可想而知,这对他来讲就加深了他对于“人”的印象。不信任堆叠成一个印记,就变成他开始以偏概全的相信“人”都是不可信之类。如此一来,生的驱力本驱动我们去探索外在世界,在他经历重大创伤后,他收起向外的探索欲,生的驱力也缩回内部。可是人还活着这些驱力便依旧存在,这里就演变成在自身内部生的驱力和死的驱力打架。他更多是自己一个人玩儿,玩儿自己。

 

      反正人都那个样子,也没什么好相信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尽量的让他自己获得一种全能的掌控感,因为外界给到他的那个伤痛来得太疼痛,那为了避免疼痛,把那些所谓的对外界的渴望,就哪怕他内心还是很想要跟人接触,但是它会把这部分收起来。收回来之后不需要其他人来满足,就自己满足自己。这样来讲就所谓的退而求其次,自己保护自己,也是将客体爱,转向自体情欲,这是一个回缩的动作。人与人之间,我们借由他人的反应确认自己是谁。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感觉萌生,那么随着回缩撤回到自体情欲,更加丰富的体会通道被截断。但是长期只是自己满足自己,就缺乏了很多过程,久而久之他的内在世界也会相对呈现出匮乏。

 

Qg620。haO22.CoM

     本来是需要那些外界的确定,撤回来自给自足。那这样的情况下的话,确实刚开始是蛮好玩儿的,长期了之后,一个人的资源就那么多!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一个人知道的东西也有局限、一个人的体会、你一个人经验等等都是有限的....长期这样自己玩儿自己,持续下来就像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密室里面,密室里氧气就那么多!呼吸到最后只剩下二氧化碳,会死。而这个死的过程,是自己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促使的。氧气逐渐变少的过程,对应抑郁症逐渐演化的过程,最初只是情绪上有些不对劲,久而久之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严重的,会想要自己杀死自己。

 

     如果说我们去观察抑郁症的患者,他们大概都会有一些相似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哪怕他跟其他人在一起,他很少会去吐露自己真正的想法,真正的感觉,他可能更多时候是在听别人说什么。但是你只是听,听到最后也像密室吸氧一样,只吸不吐也得憋死,同理。当长期形成了自己跟自己一个人玩儿的时候,这其实玩儿了也就不是玩儿,而是在享受全能的我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感觉,从而去避免创伤的这么一个过程

Qg620。haO22.CoM

 

Qg620。haO22.CoM

     以“我不需要任何人”全能自恋想象,构建婴儿般的世界保护脆弱的内核。为什么说是婴儿般的世界呢?“我都可以”这是婴儿般的全能自恋,它不是真实的。人活着总是要与人接触的,所以这样的自欺欺人的骗局终有一天会崩塌。在生活中你去买个菜也好,你去上班也好,得生活的前提下,这些都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所以说他是沉浸在想象之中,不去看外界正在发生什么。为了维持这些想象,他其实放弃了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牺牲掉了自己的活性,因为在那个保持全能的那个过程中,就会营造出一种我完美的境遇,保持完美需要投注很多精力,同时牺牲了自身的真实真实总不完美,完美并不真实。完美更像是一个“标准”答案,借由对标准答案的追逐,其内在回避了总是认为自己不完美,所以才会被抛弃的创伤内核。比如他们会为了做得完美,放弃自己真实的感受,“除了标准答案,其他都不对”随之被摒弃的是更多的开放性。施受虐更多的是维持自给自足封闭自身的状态之中,在运转的过程,涉及到一个很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恨。恨是爱而不得,过于想要的本质依旧没变,只是以恨开始建立关系,此间施受虐的倒错开始成形,我爱你所以我以虐待的方式表达我的爱。爱与恨等同起来,通过个人独有的表达方式。

 

     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是对待自己态度的延伸。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常常采用以下几种防御方式。第一种,投射。他把自己身上的东西,比如他很看不惯对方,说成是对方看不惯自己,信以为真并拒绝跟此人相处。第二种:分裂。看事情只有好坏对错,中间的更多可能性被忽略,自己分别扮演对和错的部分,自己跟自己掐架。第三种:理想化。事情只看好的部分,以自己的想象替代现实。第四种:清空毁灭,当你不像我所想,我便要把你从我的世界抹除。

Qg620。haO22.CoM

 

     所谓的防御方式是我们在应激反应下不由自主像条件反射般调动的保护机制,以上几种防御都很虐,也很痛苦。它们的核心都围绕着自保展开:试想一个6岁的小孩儿突然间把他放到鬼屋,他会有怎样的反应?惊吓、啼哭、慌乱、甚至可能失禁。对于常常采用施受虐的互动模式与人建立关系的人群,他们的内在大概就常常处于惊吓状态,保持谨慎时刻避免再度发生不可控之事。曾经无能为力,至今还在不断的体会着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由于过度痛苦形成了典型的误认。虽情有可原,可也不能以我同情他、我来拯救他之类的立场去出现在他生命中。这又跌入了牺牲自身利益去变成受虐者的覆辙。世界多磨难,保护好自己。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而非自我牺牲。

 

-=宋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受训背景=-

薛伟邹政动力性团体2015年10月至今;忠德心理医院临床脱产进修;武汉中法、北京回龙观中法、心里程中法项目;参加曾奇峰、丛中、徐钧、李孟潮、魏广东、卢梭、迭戈、严和来、李新雨、Zvika、施琪嘉等老师的课程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