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不可知,谈谈焦虑吧!


孩子要大练习了,他会顺利参加考试吗?能考得怎么样?


单位即将改革,我的岗位会被调整吗?


老人病了,每个大夫说法都不一样,到底是什么病呀?
 

……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多少都遇到过,伴随着的是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情绪不稳定,甚至心慌气短。这些表现通常被笼统地称为“焦虑”。


焦虑主要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本来人类进化出这么种体验是为了调动一切生理和心理力量,超水平发挥,从而可以更好面对可能的危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越来越因为它思维受限,身体倦怠,降低了处理事物的能力。


所以,很有必要先在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中做点区分,主要从以下几点:


①有无现实基础,担心的事情与体验到的情绪合逻辑的属于现实性焦虑;

②是否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事情过去情绪也能过去的属于现实性焦虑,反之则更可能与人格特征有关;

③是否有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症状明显的更可能是病理性焦虑;

④有无因为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害怕而产生回避,适应受损等表现。
和处理抑郁情绪类似,如果这一步判断自己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咨询精神科大夫,一般而言,服用针对性的药物会有效。如果属于现实性的焦虑,则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帮助自己。


第一,先稳住。
意思是用各种方法调整情绪,让自己保持平静。因为一个人在高度紧张担忧的情况下通常会掉进恶性循环里,怕出错,认为会出错,更怕,最后导致真犯错。所以,可以用暂时与诱发事件隔离,尝试放松训练,专注做其他事情等办法,先冷静下来。


第二,想清楚。
想的内容包括:为什么担忧?现实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承受最坏的情况?


最好在限定时间内做个文字记录,一个一个问题写下来,会慢慢理清思路,防止不确定的东西反复在头脑中酝酿,越来越无法控制。一旦有答案了,下次再想起来时重新紧张,可以直接浏览上次的思考结果。


第三,找援助。
通常这样两步走下来,一般的焦虑情绪会得到缓解,能够正常应对日常生活。如果还不行,也许就需要找人谈谈了。或者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或者找愿意理解你同时为人处事又有较大差异的朋友,这样才可能听到不同的思路,不至于两个人一起越说越急。


当然,时间和阅历是最好的援助。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中,时时体验不断总结,最终我们都能更平静恰当地面对不确定事件,并享受其中的意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