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正能量,是在自我伤害

 

当体验到某些情绪,但这些情绪暂时难以承受时,潜意识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来让自己避免直接面对冲击。

qg620.HAo22。COM

 

但个体人格的不同,也影响了面对世界反应的不同,用正念消除羞耻感的同时,也否认了现实。

 

例如,某位女士因为自己的嫉妒,反复的攻击和伤害身边的人,这造成了关系总以某种相似的方式破裂,。

 

但她牢牢的掌握了“被厌恶的勇气”,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永远的爱自己,但逐渐与家人和朋友远离,工作也不断的受到影响。

 

而无条件的接纳和大爱,有时候会赋予另外一种味道,当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时,用相关的状态来回避冲突,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或是他人在反复的表达被忽视的需求。

 

这反而成了一种“不归”,远离了现实生活和最朴素的情感。

 

某位女士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父母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积极的鼓励,和周围所有亲戚和邻居说女儿很听话,也很努力,是自己要去完成这些事情的。

 

即使本人并不愿意,也小心翼翼的表达过想法,但都被“温柔”的拒绝,虽然语言上很正面,没有任何指责,但总可以感受到双亲脸上洋溢着那种失望和不满。

 

这种“好和坏”共同出现的情况,反而变成了限制。

 

她的愤怒没有理由发泄,因为爸爸妈妈说话很温柔,并没有过分的语言,但那种感受总让人很不舒服,如果展开攻击,又会产生很深的罪疚感,认为是自己不懂事。

 

孩子为了在家庭中生存,往往会内化某些潜意识的信息,形成下意识的习惯。

 

当成人后的她,在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再次体验到自己愤怒的时候,罪疚的感觉也随之启动,压抑了怒火,行为上变的顺从,代价是出让了自己的边界。

 

当同事不断的推脱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或是另一半反复的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此时愤怒的情绪本来是一个信号,可以触发自我的保护。

 

qg620.HAo22。COM

但就像早年父母提出要求后,在用正能量的语言进行安慰一样,她也是如此的自我调整,以便可以让自己可以舒服一些。

 

当这种安慰不再起效,巨大的崩溃也随之而来。

 

在生命之初,人类就开始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

 

大部分婴儿,都曾经是母亲子宫里的唯一,他们在这个“完美”的宇宙中,举手投足,都可以影响周围的变化,拥有神奇的力量。

 

qg620.HAo22。COM

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关的心理的残留依旧存在,希望得到母亲完美的回应,这必然会受挫。

 

暴怒的宝宝们想要摧毁这个世界, 但又担心受到同等的攻击,而面对妈妈的乳房,在被满足的时候,幸福和喜悦油然而生。

 

如果长期持续的被忽略,匮乏、悲伤,冷漠或愤怒,亦会侵袭而来。

 

宝宝因为恐惧或者嫉妒,想要完全的控制或者摧毁这对乳房,矛盾的另一面则是对曾经喂养过自己母亲的愧疚。

 

这些复杂的情绪,如果在表达的过程中,被妈妈看到,回应,就会被逐渐的中和。

 

换句话说,当这些能量在输出的时候,如果外界有个稳定的人,在大部分时间,可以去接纳这一切。

 

那么,在关系没有破碎的前提下,安全的表达就会逐渐的和现实交互,变的不那么有冲击性,也更加的自由。

 

并且会把母亲曾经对自己的耐心和接纳的体验,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当中,用来应对挫折。

 

qg620.HAo22。COM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完成,那婴儿化的、充满了幻想的心理碎片,就会时不时的冲击到成人后的关系。

 

这些幻想往往是毁灭式的,有巨大的力量,接着又会被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规则压制住。

qg620.HAo22。COM

 

让个体变成一个鲜有情绪表达的人,理智外壳下的内在,却始终翻江倒海。

 

内在的“邪恶”变成了某种不好的东西,需要用更大的正能量去对抗,个体反复在类似的心境中挣扎,自我折磨。

 

 

负能量

 

1. 原生情绪

 

某种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涌上心头时,我们大多都会感觉到不太舒服,部分心理防御会将这种体验屏蔽,换来一时的安宁。

 

最常见的是“超唯美主义”,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抽象的,美好的,大爱的状态,来回避具体的痛苦,这只是一种情绪性矫正体验。

 

特点是虽然暂时舒服了,但那些关系中常见的冲突和伤害一直都在,自己需要不停的使用这种防御,就好像吸食精神鸦片。

 

如果这种状态一直发展,个体往往会切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遁入到“美好”中独自超然。这有时是一种无底线的讨好,或是自恋。

 

尝试去觉察内在的第一反应,愤怒可能是被他人入侵的边界,而羞耻有时是不恰当的做了某些事情,这些原生的情绪会带来痛苦,但也是触发改变和调整的信号。

 

有些防御的作用,是否认真实的体验,将第一反应转化成某种更符合外界需要的行为,或是制造出一种屏障,在这里自我安抚。

 

2. 冲突

 

如果说心理防御,是为了屏蔽那些暂时无法解决的“负面”情绪。

 

那么,无法解决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对这些情绪的冲击,失去了应对能力。

 

这可能是早年父母经常用愤怒去制造恐惧,来使孩子顺从,或者制造道德压力,以及呈现出失望,去诱发愧疚和羞耻,来达成控制的目的。

 

大部分情况都是,用一种负面情绪,去触发另一种负面情绪。

 

这反而使情绪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成为自我伤害的源头。

 

在成人的关系里冲突时,内在的孩童往往会因为,担心自己被抛弃,或者害怕遭到巨大的攻击,开始变的顺从或者退让。

 

这是自己在童年为了生存,发展出的适应方式,变成了人格的某种结构,这些结构会导致固定的模式。

 

对方有时会洞悉到这一切,不断用类似方式去操控。

 

去觉察那些关系中的感受,是否是反复发生的,然后触发了相同的行为。

 

有些情绪是对方制造的,自己只是下意识的去配合,或是自己特别容易产生特定的情绪,然后轮回着同样的结局。

 

理解后,改变会在这些瞬间发生。

 

早年的经历会让个体对“负面”情绪的痛苦加倍,难以应对,被后天解读成“正面”或是“负面”的。

 

3. 幻境峡谷

 

在某颗遥远的星球上,即将成人的孩子,要穿越一道深渊,到峡谷的对面,进入新的世界,陪自己长大的几只猛兽,也要共同接受考验。

 

每只猛兽都有一个名字,有暴怒,也有熟悉的愧疚在低语。各种各样的情绪,似乎都可以对关系和自己带来极其糟糕的后果。

 

他们在一起生活多年,这些猛兽担心自己巨大的力量,会产生毁灭的破坏性,或是自己被惩罚、攻击、嘲讽或是忽略,无法适应新的世界,想要留在过去。

 

深渊中恐惧的狂风呼啸而过,黑暗中蔓延着令人尴尬的沉默,似乎有双眼睛,用蔑视和嘲笑的目光,企图阻碍表达和前行。

 

有的孩子会暂时放弃,让自己遗忘过去的这些陪伴,在新世界工作学习,但内心深处却离群索居。

 

某天突然意识到,当暴怒被压抑,连生气都变的小心翼翼,愧疚则诱发了补偿的行为,但在补偿之后,内心并不会好受,熟悉的暴怒又会涌上心头。

 

他开始尝试在峡谷中搭一座桥,让这些情绪释放和表达,和现实互动,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陌生和突兀。

 

随着不断的练习,长大的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的,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觉察和使用这些内在的“猛兽”,体验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和边界。

 

愿你心有猛虎,细嗅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