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与闪回--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与混乱型依恋

 

本文跟大家介绍这本关于创伤研究的最新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启发了我对依恋创伤和混乱型依恋的理解。

 

现在有太多对依恋有兴趣的朋友和心理学从业者,只注重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依恋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比如焦虑型回避型这些,但对于混乱型(或者叫未解决型)的理解还是太少,重视程度不足。

 

事实上,在Mary Main等心理学家发现并提出混乱型依恋后,她们发现,这种依恋模式会和矛盾型、回避型甚至安全型同时出现,甚至不夸张的说,如果你认为你所关注的某个对象就是回避型,那么这个结论恐怕是片面的,因为他极有可能也包含了混乱型的特质。

 

可以这样说,许多存在依恋障碍的人,都经受过多多少少的依恋创伤体验,这种依恋创伤就是导致混乱型依恋产生的根源,所以考虑一个人的依恋障碍和依恋问题,一定不能忽略混乱型依恋和创伤的影响。

 

过去对于创伤理解,不少人会认为必须要经历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家庭暴力、性侵或者经历过战争、事故和灾害。但随着依恋-心智化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依恋创伤并不一定是这些重大事件引起的,而更有可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且持续性的行为导致的。

 

最典型的就是两类:忽视和虐待。

 

这种创伤对孩子来说是持续发生且避无可避的,甚至就像家里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这种研究告诉我们,对创伤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加宽泛化、生活化和具体化。

qG620。hAO22.COM

 

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概念CPTSD的最本质意思。

 

我们都知道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前头加个C,是Complex的缩写,就是复杂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复杂性就是把创伤宽泛化理解了。

 

所以这本书的思路其实是和依恋-心智化理论的发展不谋而合。

 

qG620。hAO22.COM

熟悉之前介绍依恋创伤的朋友也许还记得,混乱型依恋的个体,最常见的的一种表现是解离。

 

依恋理论认为,这类个体以异乎寻常的代价来驱离、隔离过去的创伤体验。

 

也就是说,需要被隔离的这部分创伤体验,是一部分失落的自我意识和感受,和主体失去了连接,飘荡或者弥散在外层结构之中。

 

因此,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典型的表现:闪回。

qG620。hAO22.COM

 

依恋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记忆失去了与主体连续性的衔接,只能以物理现实来体验当下的状态,就是身体的感受让自己认为当下真的身处于曾经极端痛苦的过去情境之中,情绪和感受就像一台时间机,载着自己回到了过去的那个情境中。

 

qG620。hAO22.COM

这一点用这本书作者所提出的情绪闪回的概念来理解能说的更清楚,情绪闪回和普通PTSD的闪回不同,不会涉及视觉重现。

 

普通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会有闯入性的记忆重现,会在大脑中看到那个场景画面的,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情绪闪回,则在大脑中不会或者不一定需要看到曾经创伤的场景,就是纯粹体验到曾经熟悉的痛苦情绪。

 

作者并未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但以依恋-心智化视角来看可以这么解释:

 

曾经的创伤也许未必就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事件,而是抚养者长时间、持续性、避无可避的忽视或虐待,因此情绪闪回的时候,体验到的当然就只有这种感受或者说情绪的重现,具体的视觉内容是模糊的或者并不清晰的。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本书中的情绪闪回概念,依恋理论也认为这属于前语言期的混乱的创伤性体验,会导致大脑发展中的海马暂时降低活性,所以在感受这种创伤体验的时候是无法用语言来组织和描述的。

 

因此情绪闪回,不只是不涉及视觉重现,也很可能不涉及语言重现,这是我个人对书中这个概念的补充。

 

这也就是说,当情绪闪回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看不见也说不出,仿佛被闷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小黑屋里,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自身非常脆弱,随时有可能被伤害,这是一种久远到生命初始阶段的、嵌入灵魂的恐惧和痛苦。

 

进一步来说,对于情绪闪回,这本书认为,这触发了内心的恐惧情绪,为内心存在的毒性的内在批判者提供了养料,内在批判者开始大肆攻讦幸存者,让幸存者闪回到童年担惊受怕的时期。

 

这部分的内容如果用依恋理论来理解,就是恐惧会让探索系统失灵,高强度激发不安全依恋系统,让个体进一步渴望依恋关系。

 

如果个体陷入混乱型依恋的模式,那么这种渴望反而有可能喂养了这种不安全依恋模式本身,因为对方既是安全港又同时是让他产生恐惧的源头,越靠近就越恐惧,越恐惧还越需要靠近,形成这样的一种循环。

 

这似乎是无解的,但对于处于痛苦漩涡之中、弱小无助的个体来说,还有一个出路,或者说是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解离。

 

在这本书里,解离被列为CPTSD中4F反应中的僵反应的一种表现(另外三个反应是战、逃和讨好),作者甚至观察了一些处于高度解离状态的个体,会在体内释放一种类似阿片一样的物质,让自己产生一种意识崩溃而脱离肉体的极端体验。

 

在即将被吃掉的动物身上也被观察到这种体验,这时候动物身受重伤、毫无反抗能力,就等着被一口一口撕咬自己的躯体致死,这时候也会让自己有一种体验不到身体的感觉,就好像并没有痛苦一样,这像是在身体内部对自己实行安乐死。

qG620。hAO22.COM

 

一个人在童年多次被迫使用解离策略,并在体内反复释放这种类似阿片的物质后,就算后来早已脱离了痛苦而恐怖的情境,但对这种物质的成瘾性体验会留存,但身体不再释放这种物质。

 

于是会继续倾向于让自己向外寻找麻木感,比如需要酒精、过度的性等等,这样慢慢会演变成严重的抑郁。在这种持续的麻木中,他们就真的迷路了,失去了回归现实的路径。

 

关于解离,这本书还提出了左脑解离和右脑解离的概念,也让我颇有感触。

 

其中,大部分解离被认为是典型的右脑解离,这种解离是因为,自己已经对于毒性的内在批判者的攻击不堪忍受,但又避无可避,只能付诸于麻木感来应对,通常会让自己迷失在幻想、浑浊的意识、追剧、疲劳或者睡眠中;

 

而左脑解离,是让自己一直处于强迫思维之中,一直忧心忡忡甚至形成惊慌失措的极端化和灾难化思维,这种左脑解离主要是让个体陷入无穷无尽的忧思中。

 

让自己大脑不能停止理性思考,甚至会让自己显得过度理智,依赖逻辑和高深的对话,得以让自己远离混乱和痛苦的感觉世界。

 

对这种分类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但这些思想对我们更深刻而多角度理解解离是有帮助和启发的。

 

另外,这本书也有实操内容,比如提出缩减内在批判者、管理情绪闪回等,这些概念都让人眼前一亮,因此非常值得一读。

 

在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书的译名,叫做不原谅也没关系--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自我疗愈圣经,是不是听着显得有点心灵鸡汤味道,不原谅也没关系这说法也显得很千篇一律的感觉。

 

书的的英文原名叫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是押韵的,直译应该叫从幸存下来到茁壮发展,如果来个信达雅的译名,我会给起这样一个名字:生之存续,生之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