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适当的退行,是一种疗愈

心理创伤这个词并不陌生,严格来说,每个人一生几乎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最常见的,比如,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许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亲人或重要他人的离开,面对这样的分离,我们的感受通常是五味陈杂的,如果自身内在没有办法很好的去调节和疏通,那么它便会成为一个创伤事件,堵在那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活。

 

与重要客体的分离,由于彼此间过深的情感卷入,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对方这个人,根据科胡特的观点,我们同时还失去了自己心中的自体-客体(即那个对方在我们心中扮演的,一直在固定的位置,早已被我们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承接我们内心某种特殊情感的角色),自体-客体的丧失显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这种失去的感觉,就有如很多人所说的,好像自己的心突然缺了一块或者一脚迈出去踩空了一样。

 

在经历这类创伤事件时,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掌控感,一种希望凭一己之力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掌控感。比如有的人在面对病危的亲人时,即便医生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再有好转,他也依旧不愿放弃,要去烧香拜佛,甚至是到处去寻一些偏方,认为自己尽心竭力的各种行为能够逐渐的控制甚至扭转病情,再比如,在两性关系当中,离婚或分手时,双方悲伤过后,难免都会有一个想法,要好好整理自己,未来要在多方面去提高自己,去完成一些曾经自己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一些事情。

 

qg620。hAo22。com

这种掌控感看上去似乎是我们在经历丧失之后变得更加坚韧,自我有了一定的成长,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经历无法承受重大丧失,应急状态下退行到早期全能阶段的表现。因为虽然我们开始出现了各种积极的想法,但当我们将这些想法落到实处,细化到生活中的点滴中时,我们会发现曾经面临的阻碍依旧在那里,对我们来说依旧难以克服,比如,即便我们不断的去尝试各种偏方,通常也改变不了病危的事实;即便我们离婚分手时立下豪言壮志,改变自己,但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我们还是会倾向于曾经的应对方式。

 

所以这种掌控感更像是精神分析学家桑多尔·费伦齐(Sándor Ferenczi )所描绘的那种希望现实能够配合自己的想法和言语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婴儿式的魔法思维语言的全能感,当然,这种退行也并非完全是一种病态,它更像是我们在碰到重大挫折时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在短暂的退行后,尽快的恢复自己应对现实的功能,那么这种退行对我们而言变或许反而是一种释放压抑的途径,但如果长期的处在这样一种退行状态中,和现实越来越无法衔接,那么这种退行或许就正在向更早期的状态发展,对我们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什么是长期而深入的退行?

 

qg620。hAo22。com

还是用亲人病危来举例,一开始觉得求神拜佛有用,偏方能治,如果坚信这一点,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不顾现实,那么退行就有可能向更早期发展,慢慢开始觉得,如果我每天早上出门时都先迈左脚,或许他的病就会好,再进一步,便是亲人去世后,开始寻找各种亲人还在世的蛛丝马迹,相信逝者托梦给自己的各种话语,坚信对方还活着,回到生命最初婴儿那种想什么就来什么的魔法幻觉状态。


突然想起一句我们在安慰逝者家属时总会说的话“其实他并没有离开,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们。”

 

对方听了这句话,通常会感到很欣慰,原因便是这句话其实很好的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早期和原始的期待与渴望。适当的退行,有利于我们在面对严峻的困难时缓和压力,提高韧性,但若因为困难的严峻而沉溺于长期的退行幻想中无法自拔,那就非常危险了。

 

qg620。h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