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吗?

“千金难买早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后悔的时候,甚至于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我们“曾经的错误”,到底是什么?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次选择或者一个行为,比如“当初我本应该……”之类的。

 

因为当初做了这样的选择、采取了这样的行动,所以导致了如今的后果,让自己感到痛苦。

 

但如果再想一想,这些所谓的“错误”似乎也都是既定事实,它们已经发生、无可更改,都是我们自己的经历,也都是我们最纯粹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无条件接纳的部分。

 

它们无所谓好坏,也不应被急于评价。

QG620.hao22。cOM

 

“为错误买单”,指的又是什么?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当前感受到的痛苦看作是“为错误买单”。

QG620.hao22。cOM

 

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当前的痛苦是“曾经的错误”导致的结果,这种痛苦本身也是一种错误——错误导致的必然也是错误。

 

所以,我们似乎正在用一个新的错误来为曾经的错误买单。

QG620.hao22。cOM

 

QG620.hao22。cOM

但前面我们已经发现,那些“曾经的错误”也只是我们最纯粹的经历,已经发生、无可更改、应被无条件接纳,那么由其引发的痛苦也是一种必然,也不应被急于评价、也应该被无条件接纳。

 

就好像我吃了一个柠檬,觉得很酸,我可以说我不喜欢这种酸味,但我不能说柠檬不应该是酸的,更不能说酸味是不应存在于世间的味道。

 

如果我们坚持原本的逻辑,用“错误”去为“错误”买单,就意味着我们此时并不把体验和感受看作从经历中必然产生的结果,而是把它们看作是自己“曾经的错误”所导致的结果——错误行为总认为可以避免,所以就会产生“这些感受本不应出现”的排斥想法。

 

如此,我们永远无法接纳自己,痛苦就会变得无休无止,仿佛陷入一种“越赎罪罪越深、罪越深越赎罪”的恶性循环,直到垮掉。

 

而且,原本的逻辑还意味着我们在接纳体验和感受的同时也要一并接纳这个“错误行为”,而“错误”是一个评价。

 

评价几乎无法被接纳,因为无论好坏都必然会有对立的声音出现,且它也不应该是无条件接纳的目标。评价是无条件接纳经历和体验、感受之后的“输出”,是用于后续决策的参照。

 

那么,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任何错误买单吗?

 

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与其说“为错误买单”,我更倾向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我们做了一个选择、采取一个行动,我们首先需要接纳它、在心里承认自己的确做了这件事,并认可自己需要承担其带来的任何影响,包括情绪和感受,而非第一时间评价它的对错。

 

同时,对于它在客观环境中造成的后果,我们也应去应对并从中获得经验,以期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比如,我拿起一个柠檬咬了一口,觉得很酸,我很不喜欢这种酸味,随手扔到路边,结果一个路人踩到摔倒了,我陪了他1000块钱,觉得很后悔,下次不能随便扔了。

 

QG620.hao22。cOM

在这次事件中,有几个要素——我吃了柠檬(经历),觉得很酸、不喜欢(感受),随手扔到路边(本次的处理方式、经历),路人踩到摔倒了、我赔钱(处理方式的后果、经历),觉得很后悔(感受),下次不能随便扔了(经验)。

 

整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就是“我采取了一个行为(有了一个经历)——获得感受——基于感受和以往的经验做出行动——产生后果并获得新的经历——获得新的感受——从经历和感受中得到经验——下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接纳的、不排斥的,我认可它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应该为之负责,同时我也期待它给我带来的经验、并对今后可能的新的经验保持开放,以此来让自己得到成长和进步。

 

但如果这个逻辑换一换、按照原本“用错误为错误买单”的逻辑展开,情况可能就变成“我采取了一个行为(有了一个经历)——获得感受——基于感受和以往的经验做出行动——产生后果并获得新的经历——评价新的经历——评价此前的经历及其带来的感受——用评价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比如“我当初要是不吃柠檬就好了,我应该预料到后果,本来不应该是这样,我真是一个没脑子的人”。

 

在这个逻辑中,我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排斥的、抗拒的、抽离的,我不认可它是应该存在的,也就无法从中获得经验和成长,只能让自己在纠结和焦虑中被一个新的标签给束缚住。

 

综上,我们的确会做一些错事,也应该为其买单,但“为错误买单”的本质是“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负责、从而获得经验并得到成长”,而非用一次或几次的错误来给自己打上“烂人”的标签——

 

我们只是做错了事,而不是做错了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微信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每日关注的前100名,还可以免费领取心理课程、心理测评等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