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河流”?

“变化之河”,卡尔·罗杰斯认为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高境界”——人并非贴满标签的顽石,而是时刻流动的变化之河。

 

qg620。Hao22.CoM

但在实践过程中,当一个人尝试接纳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尝试对经验保持开放、尝试踏入甚至成为这条“河流”,必然伴随恐惧、焦虑和不安,也很容易在情绪裹挟下回到原有的思维模式并产生极大挫败感。

 

此时,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澄清和解释这一概念、能够将其过程与背后逻辑进行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就能给予当事人极大的底气与信心,助力这一进程的实现。

 

所以,我在此将自身的一些思考进行分享,无论你是何种身份,希望都能对你有所助益。

 

qg620。Hao22.CoM

所谓“河流”,它最大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流动”,所以成为河流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种流动的、变化的状态。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满足两点:1、无条件自我接纳;2、永远对经验保持开放。

 

我在《“自我接纳”很难?来看看这个……》这篇文章中已经谈过什么是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以及如何进行无条件自我接纳,也已经提过它其实是”永远对经验保持开放“的前置条件,本文不再赘述,我想将更多篇幅用于对“流动”背后逻辑的阐述。

 

所谓“流动”到底是什么?

 

“僵化”是和“流动”相对的状态,我先分别对两种状态进行举例。

 

我昨天早上吃了一个肉包,吃了一口就感觉很不舒服,但因为专家说早上一定要吃足够蛋白质、而肉包里有很多蛋白质,所以我硬忍着吃完了;

 

吃完之后实在反胃,全都吐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我虽然记得昨天的事,但因为专家说早上一定要吃足够蛋白质、而肉包里有很多蛋白质,我害怕不听专家的话会变得不健康,所以我还是选择继续吃肉包,然后吃完又吐了。

 

如此一直持续,我开始责怪自己的肠胃,怪它害自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吃一顿营养的早餐,却从不去质疑专家的话——因为大家都是那样做的,却似乎只有自己出了问题。

 

同样是“早上吃肉包吃吐了”,另一种状态是,第二天早上,我去买早餐,回想起昨天的事,我决定不买肉包、改买菜包,同时加一瓶牛奶,因为牛奶里同样有很多蛋白质。这顿早餐我吃得很舒服,于是决定明早也像这样去吃。

 

前者属于“僵化”,后者则属于“流动”。

 

在僵化状态下,我们对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实感受是回避的、无视的,对其带来的经验是封闭的、抗拒的,所以我们宁可让专家的话和周围人的经验决定自己的行动,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所带来的经验。

qg620。Hao22.CoM

 

而且,在这一状态下,我们并没有做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所以我们不认为自己需要为自己的经历、感受和选择负责,我们会坚信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是肠胃带来了痛苦而不是我自己,就算要改变,也会选择去调理肠胃,而不是简单地改一下早餐的选择,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进一步巩固了僵化的状态。

 

而在流动状态中,我们可以无条件地接纳“昨天早上吃肉包,吃了很难受、吃吐了”这件事及其感受,充分意识到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我需要为之负责,所以就能对其带来的经验保持开放、将别人的经验视作参考而非“准则”,并将其与此前的经验结合,用于后续行动的决策依据。

qg620。Hao22.CoM

 

具体表现就是:“专家说早餐要吃足够蛋白质,其实蛮有道理的,但我昨天早上吃肉包不舒服,而且好像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要不今天试试喝牛奶吧,牛奶里也有很多蛋白质。”

 

更重要的是,做出新的行动后,这一行动本身也就成为了新的经历,它会带来新的感受,也会带来新的经验,并继续用于新行动的决策:“这次吃菜包和牛奶感觉不错,明天也可以这样吃。”

 

如此,就形成了“经历——获得感受——获得经验——基于当前经验选择行动——行动成为新经历——获得新感受——获得新经验——基于新经验选择新行动”的循环。

 

在这一循环中,我们不会停留在某一个“确定”,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到哪里,因为没人能确定下一刻会有什么事发生。

 

但可以相信的是,我们总能做出更有利的决定、因为我们真正接纳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们总能找到接下来的方向、因为我们对所有经验敞开大门;我们总能准备好去迎接变化、因为我们自己就成为了“变化”。

 

至此,我们就已开始“流动”,我们开始成为“变化之河”。

 

本文的标题并不严谨,因为我的回答永远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但当你开始“流动”、或是看着别人“流动”,也许就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qg620。H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