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伙一本毕业后却选择复读考专科——还记得我们曾经的理想么?

小时候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航天员,还有的想做一名警察或是医生。

 

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许会渐渐淡忘自己曾经的理想,而开始有更多的新的理想和追求,但就理想这个东西本身而言,它对我们的人生的重要性、从未变过。

 

它既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面对和坚持的动力,也是我们人生中成就感、价值感以及意义的来源。

 

最近就有一名疑似追求理想的小伙上了新闻,他18岁以6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庆大学,但在毕业做了两年的活动策划工作后,却毅然选择在26岁的年纪再次复读参加高考,然后考入湖北中医高等专科学校,准备在毕业后像爷爷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中医。

 

QG620.Hao22.COm

这样一个不太寻常选择不免会让人有些诧异,但两年的工作也让他思考了很多:“专业和工作匹配度不高,这样的工作,好像能看到我20年之后的样子。”从这句话中的确能感受到他对自我的思考以及生命意义的追寻,虽然他并没有在第一次做选择时就找到自己笃定的人生方向,但与那些同样能够看到自己20年之后的样子,并且也觉得索然无味,却还是待在那个位置上度过了20年的人相比,他显然已经快人一步的开启了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QG620.Hao22.COm

 

QG620.Hao22.COm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一般家里没矿不敢这么搞。不可否认,做出这一选择的确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但也并没有夸张到要有矿才行。

QG620.Hao22.COm

 

反而更重要的,我认为是父亲对他心理上的支持。

 

在他准备第二次踏入校园时,他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你第二次读大学,不要觉得年纪比别人大,也不要觉得你什么都没有学过,这3年,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学好理论知识。”没有疑惑,没有责备,而更多的是关心和支持。

 

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理想化客体是否能被转变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与我们未来能否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理想或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QG620.Hao22.COm

 

很早时我们便能察觉到自己对理想化客体的需要,小时候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时,我们总会希望能有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人去帮自己摆平这件事,这个人通常会是家长或者老师,如果他们能够大部分的满足我们内心对理想化客体的期待,那么剩下那小部分的无法按我们所想去得到解决的挫折便会让我们开始逐渐体验到理想化客体和自己的不同,并开始尝试内化理想化客体的能力,希望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时能靠自己的力量将事情处理的更加完美,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成长中,我们便越来越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渐渐能够相对稳定的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

 

但如果这个帮手总是让我们失望,甚至是不存在,那么我们便有可能会退回到过分需求关注的阶段,慢慢变得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觉得其他事情好像都没什么意义,找不到个人的方向。

 

这位追求理想的小伙是幸运的,在他想要重新认识自我,追寻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时,父亲坚定的站在了他的身后,给他支持和鼓励。

 

所有的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需要被帮助,被指引,但不需要被替代,所以切莫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自己的理想代替孩子的理想。